固体废弃物管理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产生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也带来了快速增加的生活垃圾排放。垃圾填埋场如雨后春笋,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压力转嫁于土地资源。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在固体废弃物管理上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运营资金的缺乏,废弃物收集与运输设备的落后与低效,以及公众意识的不足。以北京为例,北京每天产生约1840吨固体生活废弃物,然而现存的废弃物处理装置仅可以处理约1040吨。因此,大部分垃圾处理设施超标准负荷67%水平运转,垃圾填埋场的寿命仅剩4年。中国的许多城市已陷入“垃圾围城”(王久良曾制作反应北京周边垃圾状况的同名纪录片),全国范围内城市地区积压的固体生活废弃物已达到七十亿吨。

除城市固体废弃物外,中国还在产生着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包括工业及能源生产所产生的煤渣煤灰等副产品,及环工溶剂,燃料,金属及放射性废弃物等。除了自身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中国还在大量进口再利用的二手商品和船只。尽管巴塞尔公约已就有害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越境转移规模与处理提出了有关限制,然而当再利用二手商品市场已发展至数十亿美元规模,如何界定再利用二手商品与废弃物成为了新的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现有废弃物处理条例的执行与监管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向郊区或河流倾倒废弃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江苏的癌症村,广州的镉大米,以及上海的死猪事件都反应了日益严重的污染物及废弃物非法倾倒现象。

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

受德国联邦政府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委托,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为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为欧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2013-2016)提供支援。中欧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目标在于支持中国,实现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污染及重金属污染,实行可持续废物循环利用政策,以帮助其达成在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环境目标。

作为该项目的合作伙伴,GIZ与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及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院(SIWI)一起,共同支持环保部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的工作,解决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废弃物管理问题。具体目标包括建立政策支持及沟通机制,以整合统筹欧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在水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及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所展开的8个试点项目的实施成果,并进一步确认成果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广与采纳。

GIZ在重金属污染及废弃物管理领域提供技术投入,并在结果导向型监控及扩散战略领域提供专家支持。

欧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在废弃物管理领域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

– 在北京及成都开展废旧荧光灯管(WFL)回收处理的示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其政策环境。
– 为废旧的拆解工作提供环境友好型技术指导。
– 探讨船只拆解工作的新型可持续发展路线。
– 向政府提供船只拆解的对策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