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预计中国的城镇人口将在2020年以再增加一个亿。这是在198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城市地区的经济活动密度大幅增加,为基础设施及建筑领域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大大推进了科技创新。然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及社会成本。一方面,需要肯定,中国成功的避免了由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贫困及事业等常见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引发了其特有的社会问题。例如由限制城乡人口流通的户口制度所引发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农民工及其民生问题等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中国的城市也面临着生活环境水平低下,基础设施效率低下,从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以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永久城镇居民占全体人口比重将由53.7% 增加到60%,其中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比重将从35.7%增加至45%。

面对飞速的城镇化进程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急需新型的更为绿色的城市发展模式。从更为综合的城市规划方式着手,有效整合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空间分布的特殊环境需求,绿地规划,高附加值低社会环境成本的绿色工业园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需求。

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

受德国联邦政府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委托,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协助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在可持续绿色城镇化领域索开展研究,规划,及概念推广等工作——从而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基石,贯彻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

国合会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新型城市模型特别专案组,对中国城镇化主要趋势进行调查,着重探讨城镇化所引发的关于生态文明的重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此,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于2014年6月举办了赴欧洲学习考察团,促进了中方代表与欧洲各地区先进官员及城市规划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目标包括:

– 从国际视角探讨城市问题,并提供相关经验。
– 关注一下五大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土地规划与使用,老旧城区建筑的翻新工作,大城市的市内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居民区建设。
– 为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体制及政策创新提案。主要关注国家层面的资源及生态保护,城镇化发展政策,城市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主要包括规划体系,政府管制,公共监督及公众参与,以为实现现代化城镇建设提供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及相应技术。